那就是所谓的“小妞电影”。
十多年前,《杜拉拉升职记》《失恋33天》等轻松都市爱情喜剧,成了我们共享的“电子榨菜”。可是,今天,这些影片被越来越多关注女性独立、觉醒的作品,如《好东西》《热辣滚烫》所取代。
为什么“小妞电影”不再被追捧了?当下的女性电影有什么新意?在《我和她们不一样》一书中,90后作家索菲·帕斯曼通过她的成长故事,谈到我们期待中的女性叙事到底是什么模样。
李寒笑|译
未读·思想家|出品
01
「千禧年代的小妞电影,目标就是让女性活得平庸却快乐。」
不得不承认,千禧年代初的青春片,情节雷同得让人眼花。女人们通常只有在显得与众不同、和其他女人不一样时,才会被视为主角,而她们的故事,通常就这样开始了。她们会发现自己不喜欢其他女人,因为那些女人肤浅、心机重、互相嫉妒。然而,随着剧情发展,她们逐渐意识到,自己对这些女人的看法有些偏差,她们并不如自己最初所想的那样肤浅,最终,她们会变得和那些女人一样。
展开剩余80%我认为,千禧年代的小妞电影本质上就是让女性变得平庸,且能快乐地活在平凡之中。
可能有人会说,千禧年代也是女子乐队和少女文化的黄金时期,那时候的甜美女孩风靡一时,大家都觉得她们人见人爱。如今回头看,《贱女孩》《穿普拉达的女王》这些电影对少女形象的塑造,确实有些过时,虽然我们不会为过时的东西点赞,但那时候它们确实迎合了潮流。
当时的“女孩子气”通常被视为矫情、麻烦。显然,这种看法跟当时隐约存在的性别歧视息息相关。就像“伪娘”这种亚文化能被接受一样,所有美国电影制片人都认同一个观点:主流的青春文化,其实可以简单地划分为“坏女孩”(女孩气!)和“好女孩”(不女孩气!)。
再者,那时候的青少年电影,空洞、俗套、性别歧视、毫无深度,比任何时候都更糟糕。
最让人惊讶的是,《公主日记》《灰姑娘的故事》《贱女孩》《女生向前翻》等电影,剧本几乎全是女性编写的。可见,电影行业当时正试图吸引一个新的观众群体——情感脆弱、正准备开始拥有购买力的年轻女孩。但从多样性和代表性角度来说,这在千禧年代初期还是相对独特的。
你可以想象,这些电影中,扁平的性别角色、与众不同的女孩形象、那些不关心其他女孩喜欢的事物的酷女孩,都是为了迎合那种无聊、缺乏创新的垃圾文化。为了适应这些无脑的文化潮流,编剧不得不做出一些“创意”上的妥协。
而那些突然涌现的小妞电影,虽然想要传达正确的理念——比如讲述关于友情和爱情的故事,实际上也无意中传递了“雌竞”以及“与其他女孩竞争”的潜在信息。
02
「女性的典型形象,到底错在哪?」
当我们看到这些电影的编剧,很多时候也同时是制片人时,我们不禁会反思一个问题:如果这些女编剧的创作不是为了服务女性群体,而是为了让那些想通过男性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女性感到认同,那么她们实际上也是问题的一部分。
其实,这些电影本身并没有恶意。当然,它们也会告诉我们很多女孩,化妆比滑板更不靠谱,女生通常不擅长数学,只有表现得不那么女性化的女孩,才能成为生活的女主角。这些都只是青少年电影的特点罢了。
比如,在《穿普拉达的女王》中,女主角在纽约的时尚圈逐渐迷失了自己,忽视了朋友和伴侣的感情,直到最后,伴侣提出分手。今天的人们会说,这部电影塑造了一个“爱发牢骚的男朋友”形象,他无法忍受自己20多岁的女朋友,正朝着与他的生活逐渐远离的方向发展。
这些电影激发了年轻女性的欲望,她们渴望能成为这些电影里的女主角。而这些女主角的独特性,往往在于她们“不像其他女孩”。
这些“酷”的角色,至少在电影中很少有女主角展现出来。
最初,“酷”就意味着“我不怕世界伤害我,我可以从容应对一切,我会超越所有人对我的期望”。这其实就是一种暗示:你不怕别人害怕的事,你可以轻松应对别人逃避的问题。
如果男人总是被要求坚强、勇敢,那么他们就会在电影中,通过孤独、冒险、反叛和成功等方式来塑造“酷”的形象。是不是感觉像是在回顾每一部007电影?
然而,女性的“酷”,与男性的酷应该有所不同,它应该不受世界对女性的要求所束缚。现实中的女性已经离世界太近了,甚至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。
我渴望看到这样的“酷”女人:她们化了几个小时的妆,然后走出家门,面对那些敢嘲笑她们的男人,依然自信满满。我要看到那些家里一团乱的女人;那些不主动给公婆买礼物的女人;那些揉着肚子,笑自己肚皮微微晃动的女人;在酒吧里点着甜饮料的女人;饭后解开牛仔裤,仔细检查自己发型的女人……
这些细节,才是真正电影中的“酷”,而这些“酷”往往在女主角身上很少出现。
最好的情况是,“酷”仅仅是一个过渡步骤,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。你可以是个善良、体贴、幽默的人,也可以是那个总是带着布洛芬的朋友。
当我不再追求“酷”的时候,我开始模仿那些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。比如像《都市女孩》中的莉娜·邓纳姆那样,神经质、总是失败;像《绯闻女孩》中的赛琳娜一样,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,单纯到不谙世事。
即使今天,作为一个成年女性,我依然钟爱那些情感破碎的女性角色。我想像《亢奋》中的芸(Rue)一样神秘迷离(不过没有毒瘾),或者像《伦敦生活》中的Fleabag一样,阴郁孤独(不需要为闺蜜的死负责)。
因此,我们走的方向是正确的:女性比几年前受到了更多的重视。而那些无法跟上时代的女人——平庸、麻木、不再“酷”的女人,才是问题的根源。
——本期话题——
你最喜欢哪部女性电影?
编辑|泰若克塔
封面|《芭比》
插图|网络
发布于:山东省阳美网配资-股票在线开户正规平台-配资世界门户-配资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